撰文:MAANAV JALAN
攝影史上最廣為人知藝術家剛好都是男性。然而,許多定義當代攝影流派和具開創性的藝術家曾經、而且將繼續會是女性。回想辛蒂·雪曼(生於1954 年)精心設計、充滿諷刺的自畫影像,南·戈丁(生於1953 年)的個人政治檔案,成為她的家庭相冊和新聞攝影,或謝林納沙特(生於1957 年)有意識地套用「女性凝視」以及結合圖像與文字的攝影作品。如果沒有這些女性攝影藝術家的貢獻,我們將無法想像當代攝影和以攝影為媒介的藝術歷史。
本指南為您帶來一些在亞洲最重要,使用相機進行創作的當代女性藝術家。她們包括一生在本國工作、或曾移民到其他國家、或繼承不同文化遺產的藝術家。本指南涵蓋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從王禾璧(生於1949 年)和李荷莉(生於1953 年),兩位對建立香港概念攝影極為重要的藝術家;到年輕藝術家馬海倫(生於1992 年),她充分利用自己的時尚攝影背景在中國的家帶來新的亮光。
王禾璧(生於1949年)
王禾璧以其敏銳風格拍攝香港80年代,現已拆除的地標建築照片聞名。她不僅是香港當代頂尖攝影師之一,也是一位研究員和教育工作者,她是香港攝影媒介發展的關鍵人物。王氏為香港攝影文化協會和香港國際攝影節的創會成員,她過去三十年在香港攝影界的貢獻使她成為香港攝影界的支柱。她在藝術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實驗,王氏的攝影作品使用自傳式寶麗來,被稱為「實驗性」和「大膽」作品。她的雕塑作品推展攝影媒材、藍曬法、相簿和錄像作品的可能性。由始至終,藝術家不斷關注人類經驗和記憶在自然和建築世界中的位置。
黃楚喬(1953-2024)
黃楚喬為香港概念攝影先驅,她於丈夫李家昇共同創辦了開創性攝影雜誌《Dislocation》。 黃楚喬是香港首批在攝影作品中使用數位處理的藝術家之一,藝術家最重要的作品《The Hollian Thesaurus》是一組十二幅舞台肖像照片。作品疊加了香港的英國殖民歷史、清朝宮廷繪畫等視覺元素,呈現詼諧而複雜的香港當代文化景象。 M+ 香港視覺文化策展人彭綺雲指出她為「真正的先驅者」,除了創作藝術作品,還創建出版合作平台和倡導攝影作為藝術形式價值等方面持續領先。黃楚喬與她的丈夫及共同創作者李家昇自1997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定居,她生前在當地持續在兩人的線上平台《Ocean Pounds》發表作品。
普什帕馬拉(生於1956年)
普什帕馬拉在印度班加羅爾出生,她被稱為印度當代藝術中「最有趣的反傳統藝術家」。藝術家在攝影實踐中展示具展演特質照片,或「浪漫照片」— 她在肖像作品中扮演各種虛構和戲劇性的角色,創作靈感來自電影中的典型女性。她以作品諷刺地挑戰主流文化陳述,她明言:「我喜歡笑話,我喜歡方言,我對理論感興趣」。普什帕瑪拉對反諷與假面舞會的興趣也體現在她的攝影書及其他作品,如諷刺帶殖民色彩的民族誌攝影書《南印度原住民婦女:禮儀與習俗》。她正持續進行的《Mother India》作品中,她在其中飾演了迦梨女神、印度母親等,印度文化中重要的理想女性傳記人物。對這位以雕塑開始創作的藝術家來說,相機和照片不僅是她的工具和材料,更是展現概念和故事媒介
黎安美(生於1960年)
黎安美是一位備受讚譽的攝影師,曾獲古根漢和麥克阿瑟基金獎學金,她在地緣政治衝突的場景中顯現出記憶和幻想。如評論家阿爾斯寫道,她「闡明了戰爭的複雜本質和奇觀美學」。黎安美青少年時代因越南戰爭期間從西貢逃亡到美國,她的許多著名的作品都重新審視這場經歷的場景;包括她在90年代返回越南時拍攝的抒情照片,以及她隨後記錄在美國重演越戰計畫作品《Small Wars》。黎安美提到 「我致力描述生活,但我也期望在其中即興發揮」。她解釋了如何利用新聞攝影的慣例來玩弄事實、虛構和想像。除攝影外,她的創作媒介包括電影、錄像、紡織品和雕塑。
陳矜冝(生於1966年)
陳矜冝生於印尼北乾巴魯家庭,父親是印尼華裔,母親是澳洲裔。現居阿姆斯特丹。她的創作一直圍繞歷史、檔案、記憶和身份主題,特別是調和這些主題在全球文化中的可變性。陳氏以其錄像作品為人熟悉,例如為第53 屆威尼斯雙年展荷蘭館製作《Disorient》(2009年),她以各種方式使用相機,創建個人的語言系統製作圖像,作家戴維·卡帕尼(David Campany) 評論是具「電影感照片」。照片具時效性,影片在她手中轉化成意像元素。正如她説,「時間既是塑造和鑿鑿的工具,也是用作折疊、扭曲和配置的物料」。作為一位「一生都在挖掘檔案和它的權威性」的藝術家,她的作品交織著殖民地照片、私人信件和照片等素材,呈現出紀實、思辨和神話般的轉向。
川內倫子(生於1972年)
川內倫子是一位攝影師,她形容為自己的作品如「耳語」,她以詩意、夢境般的平凡生活一瞬影像聞名。川內倫子生於滋賀縣,現居於日本千葉縣。她的職業生涯始於平面設計師,2001 年出版寫真集《花子》、《花火》和《Utatane》三部曲後成為專業攝影藝術家。她隨後贏得了著名的木村伊兵衛寫真賞。迄今,攝影書是藝術家的主要創作媒介,幾乎所有的出版作品都被視為攝影集。她提到 「攝影書讓讀者與我的圖像建立起緊密的聯繫」。如她的第一張攝影照片一樣,攝影師仍然對揭示日常生活中的純美景象深感興趣,例如雞蛋破裂、群鳥在天空中敖翔、煙火綻放或眨眼的瞬間。
志賀理江子(生於1980年)
志賀理江子把相機比喻為通道。她運用不同技術和概念過程,創造出超現實和「華麗」的攝影敘事方式。她認為「與其說是記錄世界,不如說是重塑世界」。她生於日本,在倫敦接受教育。最為人熟悉作品是《Rasen Kaigan》或螺旋海岸《Spiral Coast》。這項作品始於2008 年,當時她開始在宮城縣的一個小社區擔任「城鎮攝影師」。作品現時以具詩意的檔案形式保存,其中包括她記錄當地活動和宗教節日影像,及2011年發生摧毀性的東北地震時間後,在當地發現和拍攝的照片。她的所有作品中結合虛構、超自然及身心靈與日常生活元素,沈浸在「永恆的現在」意念,證明了攝影富表現力的可能性。
郭盈光(生於1983年)
自郭迎光擔任路透社和中國日報等媒體平台的攝影記者開始,她的藝術實踐隨年更趨概念化和具實驗性。郭氏在倫敦藝術大學獲頒碩士學位後返回中國,她開演了《The Bliss of Conformity》攝影新聞作品。她把自己塑造成在上海人民公園為自己做徵婚廣告的女人,模仿和評論中國的配對方法。對藝術家來說,這種形象貶低女性至只擁有經濟和身體特徵。她明言,「我從未把自己定位為女性攝影師」,但她同意感興趣的想法與當代中國社會的女性刻板印象、年齡歧視和消費主義相關。作為首位獲得2017年集美阿爾勒 Madame Figaro女性攝影師獎項藝術家,她最近透過雕塑、裝置和表演深化藝術詞彙,在不同情境下尋找引進個人和私人世界到公共領域的新方法。
黎雨詩(生於1991年)
黎雨詩生於中國,現居英國。她以攝影師和學者身分深入探討相機與凝視錯綜複雜的關係。她說,「當我透過鏡頭窺看…看著觀眾時,我既成為觀看者,也是被觀看者」。除了觀者和被觀者的關係,她對當代文化和藝術史的女性和亞洲女性形象深感興趣。在她最著名的作品《My Tinder Boys》中,她拍攝了進行日常工作的裸體男人,以此作為觸發「女性的色情目光」的觀看方式。她在最近的作品中持續發展這個概念,她在很多作品中將自己置於前景,沈著的目光穿透相機鏡頭。
馬海倫(生於1992年)
馬海倫生於中國新疆,在紐約接受教育。她巧妙地結合高級時尚攝影的美學與家鄉特定的地域風格照片。這位成功的時裝攝影師在紐約為《Vogue》等刊物拍攝封面照,她在2019 年回到中國西北省份,展示中國文化多樣性和豐富性。 「如果你在網路上搜尋新疆的圖片,你會獲得這些好像國家地理裡的圖片—令人驚嘆的風景,也許還有來自遊牧部落微笑的老人」。馬海倫表示:「我想以更年輕的視角來看待當下的情景」。她的作品集中呈現具傳統和現代風格的朋友、家人和社區,他們都是來自新疆各民族和社會群體,為她的家及敏感而個人的時尚攝影的意義帶來了新的亮光。
PHOTOFAIRS Hong Kong 將於2025年3月26日 至30日在中環海濱舉行,並於3月25日舉行「VIP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