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視覺藝術中重要一環」——譚雪凝

香港M+視覺藝術策展人譚雪凝與我們分享當代攝影的『想像和神奇的價值』

譚雪凝是 M+ 視覺藝術策展人。她的專長是亞洲當代藝術,特別專注中國藝術、日本藝術和攝影在全球當代論述中的平行發展和相互交流。她是首屆策展團隊的一員,團隊策劃了博物館的開幕專題藏品展覽「M+希克收藏:從大革命到全球化」,為全球最大、最全面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之一。她亦籌辦了非常成功的草間彌生回顧展「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回顧展巡迴至西班牙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2023)及葡萄牙的賽拉維斯當代美術館(2024)。

這次訪談中,我們與她暢談攝影在當代藝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功能、她最喜歡的藝術家及當今博物館的文化地位。

譚雪凝在 Zoom會議與藝術家兼研究員李卓媛和現居多倫多攝影師李家昇討論他的攝影雜誌項目

可以分享對你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一張照片嗎?

曼·雷在1924 年拍攝的照片《 Le Violon d’Ingres》是我與攝影第一次重要的偶遇,它改變我對攝影的興趣。這張照片中,曼·雷的靈感繆斯琪琪·德蒙帕納斯擺出像安格爾模特兒一樣的姿勢,裸露背部,面朝左側,戴著頭巾。照片拍攝完畢後,曼·雷在琪琪背上畫了小提琴的f形孔,再重新拍攝。儘管曼·雷在這個作品中激起許多物化女性的討論;對我來說,這仍然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超現實主義作品之一。它開啟了我對影像製作的興趣,讓我欣賞攝影具詩意的特質。

這部作品也為我打開一扇窗,觀賞更多我所處的世界中相類似的作品。尤其來自日本的平井輝七的《Blue Sky》(1938年)和《Fantasy of the Moon》(1938年),以及安井仲治的《Composiiton Gyroscope》(1938年)。它們的藝術知性層次為映像提供了不同的解讀,引發了戰時藝術家之間對話。儘管這些都是現代主義作品,他們影響可見於當代作品和前數位時代,80至90年代初香港的攝影實驗作品。 


可以分享你對攝影的興趣,以及如何在M+的工作上展示攝影作品?

我來自藝術史學術背景而不是藝術創作實踐者,我經常將攝影視為藝術史一部分,而不是脫離藝術史。 M+是全新形式的博物館;我們採用跨學科方法進行策展,不是按藝術媒介劃分我們的專業。這個策展方式實際上為我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把攝影並置於視覺藝術、設計和建築以及動態影像之間,闡釋攝影對當代視覺文化的重要性。作為M+新藝術委員會策展人,委員會讓我們尋找以非傳統形式(例如裝置)進行攝影實踐的當代藝術家,尤其透過流動影像實踐展開有趣的對話。

「在這個極具挑戰的世界,這些作品提醒人們世界和歷史之間的複雜性和互聯性」

你認為現時的策展工作尤其與攝影、影像和攝影媒介相關的工作中,有什麼特別有意義或具挑戰性的事情?

我觀察到觀眾的興趣已轉向再次評價亞洲藝術和歷史。例如,人們對重看新聞攝影師馬克·呂布安妮·華達的新聞攝影作品更感興趣,他們的作品記錄在互聯網出現之前的亞洲之旅。當代新加坡攝影師兼藝術家沈綺穎的多章節裝置作品,透過攝影檔案和個人故事探究1948-1960年的馬來亞緊急狀態歷史事件。中國藝術家王拓的錄像裝置《東北四部曲》(2018-2021)探討了中國東北一百年的歷史及這段歷史與韓國的淵源。

呂布和華達的作品提供一種經典看待亞洲的方式,提醒攝影媒介在冷戰期間的重要作用。沈綺穎溫和地介入檔案研究,揭示了圖像後未言明的內容,呈現了冷戰歷史的複雜性。王拓的深度研究,錄像作品深入中國東北地帶讓我們看到更廣闊的亞洲歷史。在這個極具挑戰性的世界中,這些作品提醒人們世界及其歷史的複雜性和互聯性。身為策展人,我感到非常榮幸有機會接觸這些珍貴的資料。對我來說,能夠與藝術家交談,重新發現和保存這些故事非常重要。

你認為文化機構如M+在延展關於全球視覺文化對話中擔任什麼角色?

作為即將慶祝成立三週年的文化機構,我相信M+具備很大的潛力來開拓視覺文化的全球故事。首先,我們的創建定位是成為「視覺文化」博物館。其次,我們不是以成為國家博物館為目標,因此我們沒有講述國家故事的負擔。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策展工作專注發展香港和亞洲的獨特實驗精神,以及探索與國際間對話的流動性。我們目前展出的藏品專題展覽山鳴水應就是很好的例子。山水,字面意思是「山和水」或「風景」;山水是中國哲思和詩意想像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遺產,大力推動亞洲水墨畫的發展。

這次的專題展覽的探究遠超越了水墨畫的定義,協助我們以新視覺,透過攝影、繪畫、雕塑、錄像、平面設計和設計物件觀察當代現象。展覽涵蓋了博物館的三大範疇—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和流動影像 — 以及來自不同世代、地區的文化從業者。包括趙無極、榮榮和映里、洪樹群、亞瑪·金華和宮島達男,以細想當代藝術中可見的自然景觀和隱形的數位世界。


香港藝術週是文化機構、博覽會、畫廊和拍賣行活躍的時間。可以分享你覺得如何讓藝術界各個領域合作、分享資源,讓藝術生態蓬勃發展的想法嗎?

每年的香港藝術週都變得更繁忙和精彩。博物館、博覽​​會、畫廊和獨立藝術空間在香港舉辦各種活動和項目,為專業人士和遊客提供各種活動。多年來,機構之間因協調藝術週活動日期和合作方面有更多合作。

「我們的策展工作專注發展香港和亞洲的獨特實驗精神,以及探索與國際對話間的流動性。」

你今天看到最有趣的攝影/攝影媒介的實踐是什麼?你在那裡找到這些作品/藝術家?你期望未來看到更多與攝影創作和策展相關的內容?

我認為日本藝術家志賀理惠子的作品非常有力量。她的映像如她所居住的日本東北部宮城縣般夢幻,作品不僅是日常生活的記錄,更是她與這個地方和與居住在那裡的人們深深地聯繫。這些作品批判性地反映當代社會和人性概念、中心與邊緣、死亡與哀悼、邊界與自由,和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所需的微妙界限。她的攝影作品結合視覺與情感,讓我感到印象深刻。她的作品像黑暗中的反抗之歌,歌頌生命與自然的和諧。

我留意到有些藝術家正利用最新科技和人工智能(AI)創造各種有趣的藝術實踐。最近,我擔任三影堂攝影獎的評審團成員之一,觀察到藝術家正尋找以更聰明的方式與人工智能合作,創作有意義的作品。年輕的中國藝術家陳傳端創作了《Belly of the Giant Serpent》(2023),這是一部基於 COVID-19 期間集體創傷的虛構作品。這個作品中,陳川端使用文字轉圖像人工智能工具來創建圖像,並將圖像與來自現實的圖像和藝術家拍攝的照片編織一起。觀看這件作品讓我陷入質疑圖像真實性的兔子洞—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不真實的。陳川端的照片給我帶來了美妙的視覺眩暈感。這些作品極具隱喻性,但沒有直接評論現實。它們讓我想起了現代攝影的具想像空間和神奇價值,這些特質如何在21世紀的當代攝影中延續。


你對攝影和攝影媒介感興趣的參觀者和收藏家有什麼貼士或建議嗎?

去看多些展覽吧。當代藝術恆常地演變,我認為擁有開放的心態接受新事物非常重要。

PHOTOFAIRS Hong Kong將於 2025 326日至30日在中環海濱舉行,並於326日舉行「VIP 預覽」。

The Fair’s Advisory Committee Includes

Sarah Arison

President of Arison Arts Foundation

W.M. Hunt

Sarah Meister

Executive Director of Aperture

Tiana Webb Evans

Founder & Director of Jamaica Art Society

Sonel Preslav

Director of Fairs & Editions of Printed Matter, Inc

Michi Jigarjian

Managing Partner of 7G Group & President of Baxter St at the Camera Club of New York

Alice Sachs Zimet

Collector, Educator, Advisor & President, Arts + Business Partners

Sophie Wright

Executive Director of Fotografiska New York

Beverley Buckingham

Collector

Elizabeth Ann Kahane

Photographer, Collector & Philanthropist

Elisabeth Sherman

Senior Curator & Director of Exhibitions and Collections of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Stephen Frailey

Founder & Editor of Dear Dave Magazine

Cathy M. Kaplan

Retired Partner of Sidley Austin LLP

Brian Wallis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Photography at Woodstock

Alice Gray Stites

Museum Director & Chief Curator of 21c Museum Group

Joey Lico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ultivist

隨時在電子郵箱一覽PHOTOFAIRS最新故事